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8月號
易與醫
前兩篇曾討論到《易》的科學性,易學除了成為中華文化在哲學上的根本以外,也是我國醫學的理論基礎。但《易經》本身並非醫書,也未探究疾病之所生,其症狀,或治療。先賢注釋《易經》者頗多,有提及疾病健康之語,最多也不過幾十句。那麼易學何以成為中華醫學之基礎呢?
《易經》原為抽象的論人生事物存在、強弱與變異的哲理,揭示陰陽之存在、消長、調和,而中華醫學亦用此作為中醫理論。《易經》謂宇宙為一整體,而人體如一宇宙,有陰有陽,陰陽相交影響,如何配置則需要均衡。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常規循序的運轉方式,A和B之活動方式,從一個角度來看是完全不同的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能發現其相同性。
比如倫理。君臣之間,君施行權力,臣表示服從;君施以恩,臣施其力;彼此之間相敬相愛、相懼相疑、相助相煎。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,甚至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。身體內部之活動,必定有一定的對立關係,兩者經對立,必有相合相助相拒之現象。相合時可為一體,互相利用或相助共同前進。有時候可以不相合但又不相互攻擊,屬於不影響對方,而亦有相拒互相攻擊時。
中華醫學以整體相互反應與陰陽對立為其最重要之醫理,診斷時常對整個身體的寒熱、燥濕、虛實、表裡、上下、邪正等觀察和辨症。這些都如陰陽,有其對立、強弱、消長、調和的關係。由於中華醫學數千年前就存在,當時並未有現今科技,故研究多與整體神經之反應有關,以易為基礎的中醫其根本為物理性醫學,即使是中藥都是看其如何影響神經系統,而非著重其化學反應;而西醫為化學性醫學(化學亦為物理學的一部份)。
西醫注重於化學與生物之科學,著重於「盡精微」;中醫視人體為一宇宙,宇宙則包羅萬象,因此中醫如同易學,著重「致廣大」。兩者並無誰好誰差,誰對誰錯,僅僅方法不同,但也因此中西醫在某些領域里時有對立,分強弱,有消長,但亦可達到調和、互助,相輔相成,正如同陰陽一般。
「醫學無分中西,殺人方法,愈少愈好,治人方法,愈多愈好。」—陳立夫
現今全世界對中醫已經慢慢開始接受,尤其是屠呦呦博士獲取諾貝爾獎後,但還是有許多西醫無法認同中醫。有許多西醫自視甚高,以為自己對醫學已然理解,但人體之奧秘並非我們能完全知悉,中醫有其理論及科學性,不應因自己對中醫不懂就隨意批判,這代表他們沒有真正的科學及研究的心態。
中醫里最基礎的陰陽概念大多分為物質與機能,精、血、津液屬陰,氣屬陽。精、血、津在西醫里是能衡量的物質,但氣在西醫里則較難理解,因此當中醫討論氣、陰陽、虛實時,又不能以西醫理解的方式解釋,容易造成現代學醫者的誤解和不解。而西方醫學者研究易學的也不多,對於易理如何衍伸至醫理更是無法理解。然而真正的科學是保持中立的開放態度,接納所有可能,並經過研究、假設、實驗後才能確認是否屬實及可行,而非先入為主,沒有接觸和理解就對中醫做抗拒及批評,甚至不承認自己對於中醫並未研究及不理解。
子曰:「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但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,醫者最重要的在於醫德。有再好的醫術也要配得上正心和德行,有德有術,德術兼進,這才是學醫者最該注重的。
「醫學者最難最深之學也,操人民生死之權而判決於俄頃之間,詎無大智大仁所能任哉?願學醫者知學問之無盡,而德行之宜進修也。」—陳立夫